關公雕塑|關公雕塑廠家淺談關公的意義與價值
我在香港有幾個朋友,也有機會近距離觀察香港社會。于是注意到那里“拜關公”的習俗很盛,不但飯館、商場,也包括家庭,甚至一位后來擔任香港著名大學副校長、完全英式教育背景的學者朋友,也坦承他家世代供奉關公雕塑。
表面看來,“關公信仰”、“現代性”二者完全沒有相關性,甚至更多意味著一種對立。關公信仰更多代表著與現代性不相適應的、未經現代文明洗禮的蒙昧意識。20世紀以來,伴隨著中華民族對現代性的追求,“關公信仰”這種民間訴求更是被學者們視為現代化道路上的絆腳石,阻礙著我們國家的現代民族革命進程。
因而,20世紀前半葉,我們看到的都是“關公信仰”不斷地受壓抑、間或又被利用的歷史,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它甚至被作為“四舊”而完全取締。但不可思議的是,在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現代性勢力的沖擊之后,關公信仰不但沒有隨著社會現代化程度的提高而消失,恰恰相反,它不僅保留了自己的世界,而且日益呈現出勃勃生機。近些年來,這一“傳統的復興”問題已引發學界人士的極大興趣,他們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國內社會學界的理論人士大多認為關公信仰復興的原因是改革開放以后國家對意識形態工作控制力度的放松。
因此應立即強化群眾文化工作;有的學者指出,“民間傳統的復興與地方官員的謀略有關系,是官方與文化策略的結果”[3]346-347。可以看出,這些學者僅僅把關注點停留在官方與“大傳統”上,而沒能真正回到民間世界。文學研究界人士則稱之為“懷舊熱”,即對傳統文化的眷戀之情。事實上,這僅僅是一種表層現象,其深層的意蘊則表明在民族國家現代化的進程中,人們文化立場觀念的轉變及對現代化價值的重估。
關公信仰寄托著底層民眾的心理信仰和精神需求。在祭拜關公的民俗文化活動中,蘊藏著民眾的感性生命律動、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對生的崇拜及對死的敬畏之情,蘊藏著剛健、清新、樂觀向上的審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