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關公|關公信仰的發展
關公身份的演變,與歷代統治者加封,與佛教、道教、儒教推崇以及民間英雄崇拜心理都有直接關系。關公文化具有流行的普及性、神性的多重性、文化的融合性、現實的教化性、信眾的群體性、傳播的國際性等特征。它在當代依然具有諸多現實價值。
關羽生前也就是一名蜀國大將,不說別的朝代,單說三國時期,論勇猛、智謀、威望,超邁其上者大有人在。論職位不過漢壽亭侯、追謚壯繆侯。然而一千年的時間里竟屢屢升遷,百姓對其奉若神靈,乃至到今天形成對其尊崇、仿效、禮拜的獨特文化現象。據《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記載:“關羽字云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鄉里合徒眾,而與張飛為之御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其中描寫了他斬顏良誅龐德、水淹七軍、刮骨療毒、掛金封印、拒婚孫權及走麥城的事跡。
寥寥九百余字,展現的是一個比較接近歷史的關羽形象。《三國演義》的廣泛影響,使關羽形象在文學領域逐步象征化、符號化,成為社會意識形態中的固定意象,在社會各階層對關羽的塑造中,忠、仁、義、禮、智、信等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固化在關羽形象當中,使關羽成為世人矚目的偶像。在封建帝王神道設教的促進下,在文人純粹唯美的頌揚中,在百姓祈愿平安幸福的崇拜中,關羽逐漸被提升到伏魔大帝的神位。這樣關羽不僅成為這些文化精神的代表性人物,而且也被賦予超自然神性特征。在形成對關羽“全民崇拜”過程中,佛、道、儒三家都先后參與其事,終于使關羽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神禮氏之一,而且對于凝聚近代中國民族精神起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隨著地位的高升,此時的關羽已不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其形象也在不斷異化,人們通常在關廟見到的大型關公,既非演義、亦非正史里的關羽,而是按照后世人們的心理需求和理想觀念重新塑造和組合的關公。這位另類關公,承載著現實人們的希望和寄托,成為千秋凜然的偉岸形象,尤其是成為海外華人社會維系圈內社會聯系和公共生活的特殊紐帶以及親情認證。
關公文化具有流行的普及性、神性的多重性、文化的融合性、現實的教化性、信眾的群體性、傳播的國際性等特征。它在當代依然具有諸多現實價值。